“印刷技術為基礎形成的以標準化批量復制和文本固定性為特征的知識生產與信息傳播模式,以及由此所塑造的經濟社會運行機制與思想觀念”。這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編輯與出版學名詞》中對“印刷文化”的名詞釋義,由此,“印刷文化”被正式納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從印刷史研究角度看,印刷行業重“術”輕“道”的認知已開始扭轉。
印刷的“道”是文化
印刷,從技術和工藝上看是“術”,從其歷史發展脈絡來看是“道”。
印刷術發明于中國并對世界作出貢獻,這已是全世界主流學者的共識。印刷術的發明指的是發明雕版印刷術,宋人布衣畢昇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明了泥活字印刷術。印刷術通過絲綢之路的商貿、文化交往和文明交流等方式遠播世界。
1815年,金屬活字印刷技術已十分成熟,但第一本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仍使用雕版印刷技術,為何?可借意大利人利瑪竇之言給出答案:“中國使用印刷術的日期比人們規定的歐洲印刷術開始的日期,即大約1405年,要略早一些。可以十分肯定,中國人至少在5個世紀以前就懂得印刷術了,有些人斷言他們在基督紀元開始之前,大約公元前50年,就懂得印刷了”“正是中文印刷的簡便,就說明了為什么這里發行大量的書籍,而售價又出奇的低廉。沒有親眼目睹的人是很難相信這類事實的”…… 此借利瑪竇之言詮釋古老印刷術的魅力和印刷文化具有很大潛力。
但一切過往皆為序章,古老的印刷已從“術”的層面提升到“道”的層面。印刷的“術”是技術,印刷的“道”則是印刷文化。從2021年年底開始,“印刷文化”被正式納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這對印刷文化研究者來說是一件有意義的事。行業專家對印刷的“道”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作出定義和注釋,這是古老的印刷術在“道”上有了屬于自己的領域,“印刷文化”的名詞釋義也有助于扭轉人們對印刷重“術”輕“道”的認知。
技術革新豐富文化內涵
當新時代的技術革新再次引領世界、當新征程的印刷工藝再次改變世界對傳統印刷的認知,印刷文化的內涵不斷深化。我們所看到的不只是印刷的實用價值,更要看到它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化和整個社會的進步。
比如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以5年為一個時間節點,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將印刷的精度提高到上個基點的10倍。現在,可以控制印刷用墨的運動軌跡,可以通過結構控制墨滴的顏色,可以用一種透明的墨水打印全彩圖案,可以控制墨滴形狀以服務盲文出版,可以把印刷整體精度從微米尺度推進到納米尺度。印刷是技術,更是一種文化。
透明墨水打印過程
如今,媒介生態發生巨大變革,傳統印刷技術所服務的傳統出版業與現代數字技術催生的各類新型媒介并無本質區別。如果非要區分,不過是從書報刊的復制傳播分時空場景轉變為同時空場景,讓復制傳播同步進行而已。但無論印刷的復制技術如何推陳出新,只要出版作為記錄人類文明的存在方式沒有改變,那么印刷文化在服務知識生產和傳播過程中,始終是不可或缺的一種先進而又傳統的文化。
來源丨 章澤鋒 印業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