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斷崖式下跌?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2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6.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微降0.8%。其中,出口3.5萬億元,增長0.9%;進口2.68萬億元,下降2.9%;貿易順差8103.2億元,擴大16.2%。按美元計價,今年前2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8957.2億美元,下降8.3%。其中,出口5063億美元,下降6.8%;進口3894.2億美元,下降10.2%;貿易順差1168.8億美元,擴大6.8%。
受今年春節不少工廠“放假早、開工晚”等周期性影響,我國前2個月進出口數據的確有略微下降,但并未出現網傳的斷崖式下滑,而是相對平穩。在全球市場需求萎縮的背景下,以人民幣計微增的出口規模還創下了歷史同期新高。
不過,經歷了疫情下外貿普漲的企業個體,感受到今年的壓力陡升是不爭的事實。和過去兩年的同期數據相比,今年開年的挑戰之大由此可見一斑。海關的歷史數據顯示,2022年前2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按人民幣計,下同)同比增長13.3%,其中出口增長13.6%;2021年前2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去年增長32.2%,其中出口增長50.1%。
拋開2021和2022年因疫情因素帶來外貿普漲以及2020年初的異常情況,2019年前2個月,我國進出口同比增長0.7%,其中出口增長0.1%,進口增長1.5%。看起來,今年的開局更像是疫情前一年的狀態。一般而言,一季度往往是全年外貿增長最慢的時期,不僅包含了我國的春節,也包含了不少國家寒冷的冬季。
聯想到此前備受關注的碼頭空箱堆積問題,從最新的外貿數據來看,空箱堆積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需持續收縮的影響。不過,根本的因素還在于海運行業本身的供需變化——一方面此前運價暴漲期間大量新的集裝箱流入市場,供應倍增。根據公開數據,2021年,在集裝箱海運市場高漲的行情下,全球生產了超過700萬標準箱集裝箱,是常規年份的近3倍。另一方面,疫情期間港口擁堵的問題不再,順暢之下供應大幅增加。再疊加春節這一周期性原因,供大于求愈加明顯。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提出,從歷史經驗來看,集裝箱企業更愿意將空的集裝箱調配至中國大的外貿出口港口,以應對淡季過后出口規模的大幅增長。空箱多一定程度上反而說明這些企業仍然看好中國外貿未來的復蘇前景。
訂單大量流失東南亞?
部分訂單流到東南亞或回流美國的趨勢的確存在,結合多項外貿數據來看,這是已持續多年的緩慢的全球區域產業分工演變,而非今年或近兩年突然出現或急劇發生的趨勢。這種演變背后,也有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以及全球化布局的需求。
海關數據顯示,前2個月,我國出口機電產品2.03萬億元,增長0.4%,占出口總值的58%。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1837.2億元,下降26.7%;手機1633.5億元,增長10.5%;汽車968.3億元,增長78.9%。同期,出口勞密產品5733.2億元,下降7.4%,占16.4%。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408.4億美元,同比下降18.5 %(以人民幣計同比下降11.6%)。其中,服裝及衣著附件1498.9億元,下降7.5%;紡織品1324.1億元,下降15.9%;塑料制品992.5億元,下降2.1%。
這意味著,外貿結構性分化還在增強:在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繼續增長,下降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還有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近期,不同行業以及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對于外貿行情的冷暖感受也大相徑庭。
需要結合來看的數據是一般貿易占比和民營企業占比。前2個月,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4.01萬億元,增長1.2%,占我國外貿總值的64.9%,比去年同期提升1.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長3.1%。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1.16萬億元,下降10.6%,占18.8%。其中,出口下降6%,進口下降18.3%。同時,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5.3%,占我國外貿總值的51.2%,比去年同期提升3個百分點。一般貿易占比提高是我國外貿結構升級的重要指標。繼2022年民營企業進出口規模年度占比首次超過一半后,今年這一占比繼續提高,也可見整體外貿的活力和韌性并不差。
此外,即使外需整體收縮,我國對于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的出口還在以兩位數的速度持續增加。
前2個月,我國與東盟貿易總值為9519.3億元,增長9.6%,占我外貿總值的15.4%。其中,對東盟出口5700億元,增長17.9%。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2.12萬億元,增長10.1%。其中,出口1.25萬億元,增長15.2%。另外,前2個月我國對日本和韓國分別出口1835.6億元和165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7%和10.2%。
關于中國供應鏈向東南亞轉移,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近期撰文分析稱,以越南為例,綜合數據可以判斷,越南的制造業發展仍是中國供應鏈的溢出。“貿易戰這幾年來,人們注意到越南對美出口的上漲與中國對美出口的下降,但如果不看到同期中國對越出口的上漲,則理解便是不完整的”。
歐美訂單嚴重下滑?
網傳有外貿企業稱今年我國B2B跨境電商平臺阿里巴巴國際站上的歐美客戶減少了三分之二,每天詢盤只有一兩個。
從前2個月的海關數據來看,我國對歐美的出口的確呈現下降趨勢,對歐盟和美國出口的跌幅分別為5%和15.2%,對歐盟和美國的進口則在增加。縱向對比海關近年來的歷史數據,2022年前2個月對歐盟和美國的出口分別增長21.4%和11.1%,2021年前2個月對歐盟和美國的出口更是雙雙增長超過50%。今年有企業個體感受到歐美訂單下滑嚴重不難理解。今年的開局即使對比疫情前的2019年也還要更嚴峻一些——2019年前2個月數據,我國對歐盟的出口增長7.5%,對美國出口下降9.9%。
不過,從平臺上的詢盤數據來看接下來的需求并不悲觀。根據阿里國際站的數據,2月份以來,海外訂單需求量持續快速增長,尤其是進入3月每年的外貿旺季,趨勢正在回暖。3月新貿節首日,國際站的海外訂單需求量同比增長30%。
事實上,在歐美高通脹、俄烏沖突以及貿易摩擦等因素疊加下,近年來大量外貿企業紛紛把市場開拓重心從原來的以歐美為主轉向東南亞、中東等更多元的市場,部分中國制造企業也在主動進行全球化產業布局,使得我國與這些區域分工合作加強,也推動了我國對東盟以及“一帶一路”的出口持續提高。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提出,我國今年前2個月的出口增速基本符合預期。除了去年同期基數較高之外,從價格角度看,2023年1月與2月的CRB指數(反映的是美國商品價格的總體波動)同比分別為11.90%、2.64%,遠低于2022年同期;從數量角度看,近期美國ISM制造業PMI與Markit制造業PMI雖有反彈,但是均連續4個月位于榮枯線之下,預示美國宏觀經濟需求較為疲弱。短期來說,3月我國出口增速依舊面臨來自量與價兩個方面的壓力,大概率會在前2個月的基礎上持續下探。
今年外貿到底怎么樣?
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副研究員洪勇認為,2023年各季度的外貿應該會呈現穩步向上的趨勢,雖然全球需求量減少,但在多重不利因素逐漸減弱的影響下,我國進出口還是會保持正增長。
在施展看來,網絡上關于供應鏈轉移的很多說法,是將數據剝離于參照系之后的有誤判斷。還原到參照系后會看到,最近幾年中國出口的增長和萎縮,實際上與其他生產國(主要是東亞國家)是同步變化的,生產國的出口增減首先是因為消費國(主要是西方國家)需求的增減,數據顯示兩者也是同步變化的;而消費國需求的增減又是與其自身的貨幣政策直接相關,貨幣政策的變動會傳導到通脹率上面,通脹率的溢出效應會傳導到其財政成本(國債收益率)上,而美、歐的國債與GDP的比例關系皆已接近甚至達到政策規定的上限,財政成本的壓力會迫使其保持高利率以打壓通脹率,從而導致全球需求在未來幾年里大概率萎縮,生產國也大概率將普遍承壓。不過,體量大的生產國會因為“脂肪厚”而更容易在嚴冬中存活下來。
對于微觀的個體而言,在主動“走出去”參展、開拓多元化市場的同時,通過線上平臺獲客、借助大數據尋找商機、提升貿易數字化水平,并在供應鏈端持續修煉內功以提高全球競爭力,也成為越來越多外貿企業的常態和升級方向。
3月2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面對外需減弱,今年要從穩規模、優結構入手,保住規模基本盤。同時,隨著我國產業升級、經濟發展、綜合實力提升,外貿結構要優化,增強外貿綜合競爭力。
在穩規模上,除了通過穩定政策來穩預期,以及穩定貿易渠道、鼓勵企業境外參展之外,商務部今年將著力穩定市場,美歐日韓等傳統市場要穩住,新興市場要開拓,拉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潛力巨大。
在優結構上,商務部一方面將優化貿易方式,做強一般貿易的同時,支持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升級發展;一方面將優化外貿供應鏈布局,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高東部地區貿易質量,提升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貿易占比;另外還將優化產品結構,培育貿易新動能,鞏固傳統優勢,要在正在邁向中高端的產業升級中不斷培育出新的貿易增長點。
“歸根到底,今年的形勢是比較嚴峻的,但我們信心更足。”王文濤這樣說。
來源丨 全球數字印刷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