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濰坊1月13日消息 年關將至,山東濰坊高密市夏莊鎮東李家村里,隨處可見正在晾曬或打包準備裝車的春聯。走進路邊一處掛滿春聯的房間內,濃濃的墨香將房間的每一處角落填滿,在陽光的照射下,“火紅”的年味撲面而來。
圖片東李家村村民正在印刷春聯(央廣網發 郭連云攝)
東李家村有“中國楹聯文化村”的美名,紅紙印刷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傳承,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文氣息流傳至今,紅紙對聯呈現出傳統與創新并進的景象。
如今的東李家村,既有依托現代設備批量化生產的工廠,也有依托傳統、手工印刷的家庭作坊。產品類型也從原來單一的紅紙黑字,發展到現在的“四季紅”紅紙、燙金對聯和高檔年畫等新產品。火紅的春聯為村民們鋪就了一條增收致富的好路子,為他們帶來了紅火的日子。
圖片東李家村村民正在晾曬春聯(央廣網發 郭連云攝)
春節臨近,忙碌了一年的李善奇終于有機會歇歇了。“我一年大概能制作40至50噸的春聯,如果換算成張數的話,大概也得有幾十萬張。”與百姓春節前忙著置辦春聯、年貨不同,春節前一個月是李善奇一年僅有的休息時間,“正月開工印春聯、備貨,農歷五六月按訂單規律生產,農歷十月陸續接待各地客商、發貨。進入臘月,春聯生產基本收尾,但卻是銷售最火爆的時節。”
圖片李善奇夫婦在制作春聯(央廣網發 宋世榮攝)
隨著時代的發展,春聯的材質,印刷的油墨、字體等都發生了許多改變,“傳統的春聯銷量會受一定的影響。”如今的李善奇是村里為數不多堅持傳統手工紅紙春聯生產的人,用他的話來說,自己已經60多歲,對這門手藝有感情,學習使用機器印刷可能也有點困難,而且對老一輩人來說,手工印刷的紅紙春聯干凈樸素,最有年味和文化底蘊。
村民正在印刷春聯(央廣網發 郭連云攝)
目前,李善奇制作的春聯主要依靠批發商銷往周邊地區,偶爾也有周邊村莊的村民買上一兩副。當記者詢問他每年的收入情況時,李善奇先是笑了,想了一會兒說:“收入還可以。”記者追問,是否算得上小康,李善奇說:“我不知道小康的標準是什么,反正我覺得還可以,知足了。”
村民正在印刷春聯(央廣網發 郭連云攝)
村民將春聯打包裝車(央廣網發 宋世榮攝)
記者了解到,除了東李家村,整個夏莊鎮紅紙對聯生產涉及10多個村、1500戶,從業人員4000多人,年刷紅紙8000多噸、印制對聯750萬副,占據全國市場近50%的份額,產值近億元。(記者唐磊)
來源:央廣網濰坊